改革开放以来,辩证唯物主义一直饱受来自内部与外部的批评与指责。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创新与发展观为逻辑前提,通过对服务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领域、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改革和完善辩证唯物主义总体性质与分支领域三个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成果的系统梳理与概括,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辩证唯物主义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始终走在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具有深刻的内在意蕴、生成逻辑和现实价值。“三个务必”高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历史使命和政治要求的统一、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统一。“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使命观、奋斗观、斗争观的守正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道德观、斗争精神的继承弘扬,是新时代新征程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高度警醒,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发展。始终坚持“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是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自信的必要条件。
优化旅游短视频的制作与管理以提升短视频对用户冲动性出游意愿的影响效果,是旅游短视频营销的重要研究命题。可供性作为一种用于解释环境中的技术特征和行为主体感知之间关系的理论,在旅游短视频研究领域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因此,基于“刺激-机体-反应”分析框架,构建以旅游短视频可供性为自变量、临场感和心流体验为中介变量、冲动性出游意愿为因变量的研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数据,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和中介效应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旅游短视频可供性的三个维度可视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信息可供性均对用户的冲动性出游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临场感和心流体验在旅游短视频可供性的三个维度与用户的冲动性出游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旅游短视频可供性的三个维度通过临场感和心流体验的链式中介,正向影响用户的冲动性出游意愿。基于此,从提高旅游短视频内容的制作品质、强化旅游短视频用户的互动体验、注重目的地旅游信息的有效呈现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旅游短视频营销管理的对策建议。
以2008—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来探究碳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来推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碳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高和政府金融监管强的地区更为显著。据此建议充分发挥碳金融对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加快推进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以2012—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供应链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人工智能应用能提高制造业企业供应链效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人工智能应用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升运营效率、降低客户集中度提高制造业企业供应链效率。第三,人工智能应用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和人力资本质量低的制造业企业供应链效率促进作用更显著。因此,制造业企业应抓住政策机遇,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提高供应链效率。
基于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历年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以及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但这一结论在具有不同农作物生产结构和地理区位的地区中存在一定差异;本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对邻近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净效应;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呈现出“促进-抑制-促进”的发展趋势。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鼓励区域间农业生产及科研合作,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绿色导向,以促进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
农村环境治理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基础。新时期,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可从产业、组织和主体层面有效促进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数字治理机制革新和专业人才体系建设,进而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赋能路径。同时,从产业、组织和主体层面加以考察,当前我国农村仍面临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环境问题突出、科层主导环境治理机制实效性不佳、环境治理主体基础不牢靠的实践困境,构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挑战。基于此,应以科技创新、数字革新和绿色更新为抓手,推动科技、数字和绿色等新质要素的乡村落地,建构乡村新质产业体系,夯实环境治理的产业基础,优化科层治理逻辑,创新农村环境数字治理机制,发挥村民主体治理作用,吸引优秀人才服务乡村发展,以此确保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环境有效治理的内生动力。
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主体的看法尚不统一,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乃技术性的数据和算法的驱动,人工智能只能是人类的工具,不能成为法律主体。而且,人工智能发生致人损害行为时,并不能辨别其行动之于法律责任上的意义,不具备责任能力,故应由人类为其致损行为承担侵权责任。参考谷歌旗下的深度思维公司对通用人工智能的五层分级标准以及其以人类与通用人工智能活动的交互程度为定义的自主性分级标准,人类承担侵权责任的范围也应有所区别。当人工智能的自主性程度处于第一级与第二级水平时,由人类承担全部的侵权责任;当人工智能的自主性程度处于第三级及以上时,人类作为责任主体,可主张责任的减轻。责任主体可减轻的责任可通过保险制度对受害人进行全面救济,以在缓解责任主体的责任负担的同时,有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行使调查权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必要手段。检察机关行使调查权是维护公益的必要抓手,赋予调查权具有与公益维护相当的强制性也是推进公益诉讼之所需。实践中,检察机关的调查权缺乏与维护公益相匹配的强制力,导致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职责及推进公益诉讼中,受困于行政机关及被调查对象的掣肘。而检察机关调查权行使中所存在的规则依据滞后、法律授权不足、证明责任分配不清等问题,消弭了行政公益诉讼应有的制度优势。因此,为推进行政公益诉讼高效运行,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增强检察机关调查权的刚性和有效性、明确调查权的属性及运行规则、细化调查权行使及相关配套规则的操作性规定、厘清调查权行使的内容和方向,并对公益诉讼中获取和出示的证据配置合理的证据规则。
就“诚信”而言,《文心雕龙》追求言、行真实如一,讲究发自本心的情志表达,注重内心真挚与忠诚;笔头表达要实在,不能阿谀奉承、阳奉阴违、夸大其词;敢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正视自己的劣势,坚守秉笔直书的信史传统;反对过头与偏失,反对背离诚信、真实原则,追求写作中的“平衡”与“和谐”。“敬业”观念在《文心雕龙》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倾情投入,为梦想而忍受痛苦,甘愿陷入痴迷;学诗讲究切磋、探讨,发现困惑、寻求教导以共同进步;个体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思来创造文化;在拼命写作中注意养性,不妄为,不强求。《程器》谈到古代文人不友善的行为与特征,抑中含扬,肯定的是作家的创作才华。刘勰对诗人诗作评析关涉“爱国”价值观,《辨骚》对屈原的爱国行为及其饱含爱国情感的作品《离骚》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今天,依托此著挖掘其中蕴含的与诚信、敬业、友善、爱国核心价值观相通的理论资源,对当前深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左传》是一部记述先秦春秋时期历史的优秀典籍,蕴含丰富的国家安全思想。其中,从重民思想到民本思想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中民本思想的凸显;天命与人事并重的思想体现了对政治安全新的认识;遵礼和行诡的共存展现了军事思想的日臻成熟;礼法一体、德主刑辅的思想展现了德治与法治的交叉互补;亲仁善邻体现了重视共同安全的思想;居安思危则是重视预防的安全思想。加强对《左传》中蕴含的国家安全思想的研究力度,既有益于国家安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健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完善国家安全思想史研究的应有之义。
立足青岛本土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结合青岛啤酒节“哈舅”IP实例,探究青岛城市历史文化IP的构建。研究表明,青岛城市历史文化IP构建在文化嵌入与地域融合、文化符号创新、品牌本土化建设、营销渠道与传播效率以及数字化建设方面存在弊端。因而,青岛城市历史文化IP构建可以从提升IP数字形象地域辨识度、打造与创新IP符号文化内涵、促进城市历史文化品牌本土化建设、拓宽全媒体品牌营销渠道全面释放IP影响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助力IP传承与创新五个方面推进,以提升青岛城市历史文化IP的认知度与吸引力、打造更好的青岛城市形象、挖掘文化资产进行有效变现,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大学教学创新的已有研究集中在理论思辨方面,对厘清教学创新的内涵、纠正认识误区作出了贡献,但是缺乏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不利于教学创新的进一步推广。以教学创新测评为核心的大学教学创新的实证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少量基于中小学教学情境的实证研究涉及评价教学创新的内容结构以及影响教学创新的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大学教学情境下的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建立在创造力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创新测评工具先后体现了创造力产品观、过程观、融合观,反映了人们对教学创新认识的不断深化。由此,从创造力理论视角分析教学创新的类型和差异,提出由教学范式更替、学习与复制、进步与提高、发明与发现四类教学创新之间的轮动和升级构成的大学教师创新发展生态圈。未来大学教学创新的研究应从教学创新测评的大样本、多学科、跨文化研究以及教学创新的激励机制,教学创新的后效机制三方面进一步深化。
<正>~~
<正>一、本刊是开展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注重学术创新,勇于理论探索,欢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惠赐稿件。高品位、前沿性文章本刊将优先刊登,并实行优稿优酬。二、本刊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敬请作者来稿中提供如下信息:1.摘要与关键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8个为宜。同时提供与中文题名、摘要、关键词相对照的英文题名、摘要和关键词。
期刊名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地址:青岛市松岭路99号 邮编:266061 电话:86-532-88957768 88957897 电子邮箱:xbsk@qust.edu.cn qdkdxbskb@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7-1394/C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8372